璀璨中原网讯:日前,中国科协发布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补充认定名单,河南省17个单位上榜。至此,我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数已达到45个,数量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省科协大力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全省现有45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98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类别丰富、各具特色,广泛分布在有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主题公园、重点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成为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黄河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农业教育科研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常年开展农技培训、宣讲、展览等科普活动,带动农户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三门峡、漯河、济源等地农科院引推名优品种、打造试验基地、推广高新技术,服务农业增效。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100余张照片记录祖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历程。 
许昌食用菌基地举办食用菌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内黄县果树协会示范研究基地举办果树经验技术交流活动各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织基地资源进校园举办科普展览、科学报告或指导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基地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助力“双减”。河南自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承担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教育“双减”试点项目。固始县科技馆等8个基地承担“科创筑梦 助力‘双减’”试点项目。省科技馆等举办“天宫课堂”地面站活动,开展天地对照科学实验。信阳市科技馆与66所中小学建立科普服务联系。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连续三年支持洛阳市中小学科技节。郑州市科协、教育局整合区域基地资源,认定22个中小学生科普研学基地。央视《焦点访谈》对郑州科技馆“馆校结合”工作进行报道。 
河南省科技馆承办“天宫课堂”地面站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课堂”进校园活动 各基地举办精彩纷呈的特色科普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爱较真的戴老师”网络科普活动、《汉字》巡展等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行走中原 读懂中国”河南博物院青少年线上课程举办17期。“云科普•奇趣郑科馆”线上科普栏目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殷墟博物馆在新华网云直播间举办“吉金光华·字见殷商”直播活动,带领公众“云游”殷墟。河南自然博物馆举办直播探馆、博物馆顶好玩等系列线上活动。 

郑州植物园组织开展自然探秘系列活动 
河南自然博物馆暑期科普总动员直播活动各基地加大创作开发力度,推出一批优质原创科普资源,有效提升传播效果。郑州科技馆开发小Q科学探究实验课、T博士系列课程等精品科普课程100余节。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创作“Bt基因传说”系列科普图书。宝天曼国家站将碳监测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一碳究竟”科普研究课程,推出的“十个一”研学活动荣获梁希科普奖。河南大学物理学科普基地《半导体与芯片科普系列视频》,单篇最高播放量2057万人次。天健网络安全科技馆打造的三维沉浸式投影场景“探秘元宇宙”荣获光年奖。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开发大轮拖生产线科普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