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商字,第一反应是商业、做买卖。商字的本义,在时间长河中淡忘了。商字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其实表示声音。
灭夏建国的成汤,为什么选择表示声音的文字作为国号?因为它不是普通的声音,而是在隆重的礼仪场合“击磬”发出的声音。换句话说,商字代表隆重、庄严,并具有神性。对于从夏桀手中接过天命的成汤来说,这是一个意涵深刻的好字,用来做国名,再合适不过了。 

《礼记·乐记》:“商者,五帝之遗音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它明确说“商”是一种声音,但在历史学家的考证中,这条文献被忽略了。又有学者跳过文献,直接从商字的字形中寻求商字的本义。多数学者认为商字是个象形字。有人说“商”字象3000年前的某种器物,如璋、如鬶、如斝、如铙、如尊;有人说“商”字上部是鸟冠,下部是“丙”形的台座;也有人说“商”字上部是一把倒置的钺,下部是台座,由于台座用于摆放供物,因而也可称为祭几。这一类考证,方法倒是简单,但难在是否做到了文字构形与商代器物准确“对征”。熟悉商代文物的人,没有人会同意将字或其一部分与璋、鬶、斝、铙、尊等实物对应起来。说上部是鸟形者,也是错误的拉郎配。只有“钺在祭几(台座)”一说,还真有几分相像。 


提出“钺在祭几”说的,是河南大学张立东教授。他的论述逻辑大致如下:甲骨文中的“王”字写作。吉林大学林沄教授早年曾考证出王字本是钺的象形。如果将商字分成上、下两部分观察,字的上部正是字颠倒过来;下部则是个台座,可以称为祭几。整个商字应理解成:将一把钺倒置在台座之上,表示王权所在。他认为这才是“商”字的本义。 

磬架与“商”字有什么关系呢?甲骨文中的商字作。复原后的磬架,已经具备了“商”字下半部的轮廓。商字下半部与磬架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字形,还有另外一个变量,即声音。击打石磬,一定会发出声音,甲骨文商字的写法不仅仅是,还常常写成。这种写法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多了“口“形。甲骨文中,“口”形是用来表示声音的。例如甲骨文中的“鸣”字,便是作为鸟旁的“隹”添加“口”形表示的。可见商字的写法,本身就有声音元素。换句话说,商字的下半部,确实可能是磬架的象形。我们常常说某人“五音不全”。五音所指:宫、商、角、徵、羽。其中的商,应即源自其击磬的本义。 
商字,本是宗庙之音,由于成汤的使用,逐渐变成了国家名。后来,商朝人顺便将他们的都邑浸染上神圣色彩,称之为“天邑商”。 
来 源丨殷墟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