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之苦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瘠和身体上的劳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磨难,其带来的创伤深深的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血液里,人们多少年来,为了脱离耕夫之贱做着无数的努力,多少人为了不再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生活,背井离乡,孜孜追求,然而依然没有改变“农民”身份的地位,就是在这种世俗的背景下,“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始,让很多刚刚脱离农耕生活的城市家庭陷入了无尽的彷徨之中,手背手心都是肉,让那个孩子下乡,让那个孩子留下,取舍之间,父母们也无法做出决定,然而,在政策的感召下,无数年轻的孩子却是另外一番心情,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于是,在无数城市和乡村的街头,到处彩旗招展,罗鼓震天,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欢迎着“知青”们的离开或者到来,那种来自天地之间的精神感召着人们践行农耕,贫下中农一度成为整个社会眼中的“贵族”。
陈耕学老师在《知青日记》的序言中写道: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的农民用善良和朴实,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用劳动,用血汗,滋养着祖国,而他们自已却生活在贫困之中,同时又把这种基因植入了“知青”的血液。后来,我们这一代人,高举着奉献的旗帜,为祖国母亲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知青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铸就了熠熠生辉的知青精神。
知青精神”是知青一代人用青春、热血、汗水甚至生命创造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知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