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大院位于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是迄今为止保存相对较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之一。当时张家大院建设时,整个大院四周都以土夯砖(洛宁当地叫做土护砌)砌高墙相围而成,城门高耸宏伟,村南还有护城河,最后形成城中村,城村村的名字就是这样由来的。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元年,成于同治八年,建设时间长达60—70年,共占地150万平方米(约2250亩),当时建成40多座四合院,房屋1000多间,建筑面积是山西乔家大院的3倍,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600多间。目前这些保存完好的房子中,大多都还住着人。整个大院错落有致,相互贯通,整体看起来十分庄重美丽。张家大院200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村2013年7月份被确定为中国传统村落。 据张家后代人介绍,张家大院的创始人叫张淳,精通中医,救死扶伤,被诰授奉直大夫。张淳第三子张九思官至道台,为当时豫西永宁、宜阳、渑池、陕县、卢氏五县首富,田过千顷,佃户数千家,年收租万石。据城村村里老人讲:“那时张家不仅田地多,生意也做得很大。张家人去京城时,路上都是住自家开的客栈。” 建筑风格:张家大院建筑风格为四合院布局,一般由四座四合院和五座四合院组成一排,一排一排进行布列,形成纵横交织的布局,每一排的四合院都互相贯通,这样建的好处是下雨天从这个院落走到另一个院落人们不会淋到雨。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多为青石台阶,一砖到顶,房前插檐。 房屋雕刻:房顶上五脊六柱罩顶,房坡用桶瓦,房檐边是砖雕、花草、祥云、虫鸟图案,两侧山墙刻有腰花。房前檐楹木梁上雕刻着“耕读传家”、“喜鹊迎春”“松鹤万年”等图画。房前门窗上除刻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外,还刻着以羊喻孝,以马喻前程,以石榴、麒麟比喻多子多福,以松鹤比喻寿,以蝙蝠比喻福禄,以竹兰比喻清高的精美图案。 宅院大门:宅院的大门都用三寸厚木板做成,除用带花纹铁条装边外,中门还镶嵌着馒头大的铁钉、铁锁铤铁吊环。大门口一般都有一对石狮子、石鼓等石雕。迎门墙上大多都镶嵌家神土地庙。宅院内门、檐、梁、窗等,凡是能雕之处,大多数地方都有木雕,特别是门和檐下楹梁上,象以麒麟送子、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百年和合为寓意的木雕都非常多。 屋内摆设:大院堂屋内前面一般摆放“八仙桌”和“太师椅”,墙根放“搭衣架”脸盆架和梳妆台,内室放大衣柜,连箱柜,还有“罗汉床”、“鼎字床”、“屋床”。每件家具都历经二百多年,但仍不失当年光亮,古朴古香。 近年来,河底镇党委、政府一直在积极争取项目,对张家大院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性修缮。当前,我们争取到了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部分资金,进行张家大院保护性开发,下一步主要打算对城村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对排水渠进行修缮,建设2个广场,2个游园及花池,安装太阳能仿古路灯,配套建设垃圾房、公共厕所,在张家大院循环路上铺设古砖,设立古文化标示牌、文化墙、宣传纪念碑等,对四重院大门口进行修复,对双龙桥两侧护栏进行仿古修复,尽最大可能对张家大院进行综合保护。 在此,希望在外乡贤可以关注到家乡惊艳了时光的古村落——张家大院,发挥自身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广泛宣传古镇河底、推介张家大院,帮助张家大院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性修缮开发,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助推河底经济社会发展,让更多的人熟悉河底、走近河底、了解河底。 编辑:贾一涵 校队:周子涵 审核:贾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