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峰 聂亚红) 在仰韶文化的发源地、豫西崤函大地的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科技兴农的践行者,以赤子之心扎根乡土,用十四年的光阴谱写出一曲现代农业的奋斗赞歌。他就是国家林草乡土专家、中共党员聂海强,一位从青涩学子成长为现代农业领航人的新时代农技工,用沾满泥土的足迹、泛黄的工作日志和 24 小时在线的手机,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担当。 赤子返乡:初心如炬照征程 2010 年的那个盛夏,大学毕业的聂海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他看到家乡椒农在烈日下因技术匮乏而 “春种秋亏” 的困境时,这个从渑池县英豪镇富村村走出的农家子弟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 —— 撕毁城市企业的录用通知,带着三大箱农业典籍重返故土。面对家人的不解与痛心,他没有多言,只是将军用水壶灌满山泉水,在摩托车后座绑上自制的 “移动农技站”,踏上了科技扶贫的征程。 三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渑池 38 个花椒主产村。为了让复杂的农业技术变得通俗易懂,他创新研发了 “节气农事管理图谱”,让椒农们能够直观地了解种植要点;他摸索出 “三杈六头” 修剪法,并配合 “春秋季追肥术”,使花椒亩产提升了 40%。那些沾满泥土芬芳的《花椒树管理月历》,如今依然被老农们珍藏在炕头的木匣里,成为他们心中的 “致富宝典”。 科技攻坚:破茧成蝶展锋芒 2017 年,获得 “农作物植保工” 职业资质的聂海强,将目光投向了顽固的植保难题。为了攻克玉米田恶性杂草防治问题,他在田间坚守三年,进行了数百次试验,在十亩试验田布下 90 个观测点,连续三年记录了 327 组数据。为了破解杂草马唐和香附子的防治困局,他采集的土壤样本在实验室堆成了小山。 在第四十一次田间试验中,当 “苯唑草酮 + 烟嘧磺隆 + 环磺酮” 三元混配方案显现出曙光时,这个七尺男儿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跪在田埂上热泪纵横。最终问世的 “三段式” 除草体系,不仅将防治效率提升至 92%,更开创了 “梯度施药 + 生态调控” 的绿色植保新模式。这项技术经黄河流域农科所认证推广后,累计为三省农户节支增收逾亿元,成为农民口中的 “除草神器”。 体系创新:多维生态筑通途 随着服务半径的不断扩展,聂海强开始打造多维立体的农技服务生态。在 28 个行政村设立的 “田间诊所”,实现了 “晨病午方、夕药夜访” 的即时响应,让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农技服务;“方言农技微课堂” 用陕州腔、晋南方言演绎技术要点,单期播放量突破 10 万 +,让农业技术真正走进了农民的心里;“三省联防监测平台” 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让抗性杂草无处遁形,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021 年 “7・20” 特大暴雨中,他率领团队首创的 “涝害急救三部曲”,在 72 小时内为 357 户椒农抢回了生机。当价值 800 万元的花椒林重新抽芽时,老乡们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聂专家,您就是咱地里的‘科技龙王’! 大地丰碑:赤诚之心写华章 十四年的风雨兼程,聂海强的行程表上记录着一串串令人震撼的数字:培训场次 1392 场,惠及农户 4.8 万户,攻克技术难关 5.7 万例。办公室里陈列的 “三件传家宝”—— 磨穿鞋底的 43 双解放鞋、写满田间密码的 102 本观察日记、接听过 12 万次咨询的 “农技 110” 手机,无声地诉说着他 “把论文镌刻在沃野” 的誓言。 即便荣获 “国家林草乡土专家” 称号,他依然保持着五更踏露巡田、子夜整理数据的习惯,微信置顶的永远是 “坡头乡农情群”“南村技术站” 这样的对话框。在他心中,农民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薪火相传:燎原星火谱新篇 从普通技术员到三省交界区首席顾问,聂海强始终保持着黄土般的质朴。每当镁光灯聚焦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集体:“是农业农村局的平台支撑,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让我能够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他发起的 “新农人燎原计划” 已培育出 73 名持证农技师,创新的 “技术包保责任制” 让每个示范户都成为科技火种,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在最近一次全省农技交流会上,他的发言引起了强烈共鸣:“真正的农业科技不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而在老乡掌心的老茧中;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既懂卫星遥感又会牵牛耕田的新农人!” 奉献三农:赤子心声诉衷肠 “每当看到老乡从怀疑地摇头到主动递上旱烟,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要用作物的产量来标定,用农民的笑脸来衡量。” “我愿做乡村振兴路上的铺路石,让更多‘土专家’踩着我的肩膀触摸星辰。” 这就是新时代农技工作者聂海强的心声,简单而朴实,却饱含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无限热爱与担当。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豫西沃野的前行之路,用赤子丹心滋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椒乡大地。 编辑:石慧 审核:永安 |